师父开示: 大家好,关于佛教各个宗派修行次第的简要论述,前几次讲的是汉传佛教的禅宗、净土宗、天台宗。要想成就,我们的心必然要经历由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到佛心的次第转变。我们要了解这个由凡夫到成就者要经历的必然历程,如果不了解,就很难有所成就。 今天讲华严宗的修行次第。讲华严宗,我们不是讲华严的教义内涵,而是要通过了解华严宗判释佛陀一代时教的次第理论,来了解华严宗是怎么划分佛陀教法的次第的。 华严宗的判教方式叫“五教十宗”,就是说佛陀出世,讲了五种深浅不同的教法,并且有十种宗派之分。至于华严宗提出的观法十玄门,这里就不讲了,只讲华严宗的判教方式。华严宗说的五教,指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也就是小、始、终、顿、圆五种。 (一)小乘教,指对一般人说的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以自了为目的的佛陀修行教法,目的是成就阿罗汉果。它只是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心,没有更深入地挖掘如来藏、真如自性等。只言六识、成就阿罗汉果,只是解决了粗分的、明显的烦恼,但是细微的、潜意识的习气没有解决,由是故只能得个人的、人我的小乘涅槃,不能得大乘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佛果涅槃——大涅槃。 (二)大乘始教,就开始讲阿赖耶识了,就是唯识宗这一系列。讲人的心有六识、七识、八识,也有人无我、法无我,这就开始讲究竟圆满的佛果与阿罗汉果的差异性等等了。这就是华严教观对大乘始教的判示(虽然没有明说,其实一般是指唯识宗)。大乘始教只是讲到阿赖耶识,没有讲到如来藏、真如自性。在唯识里还没有揭露出究竟的一乘法印,我们叫一实相印。大乘始教和大乘终教的差异性就在于有没有揭示出如来藏的真如自性。 (三)大乘终教,即说一切万象的现象差别,其本质就是真如自性,这时就揭露出佛性清净的本面、一实相印、佛的法身、众生的自性、一切万法的究竟归趣、法界等等。教典如《大乘起信论》,大乘终教从教义上了解人无我、法无我,目的无非就是了知佛果的圆满,究竟地指示出来大乘的归趣即真如自性,故称大乘终教。 (四)大乘顿教,不立言句,进一步说:真如自性就在当下,而且就在当下的一念灵明,也就是我们讲的禅宗经常拈提的。就如《维摩吉经》、《圆觉经》、《金刚经》这些经上所揭示的。在大乘顿教里说妄心、妄境、万法皆空、唯有真如自性是一心朗然。 当然,这样的说法,如果在西藏一些教法的判示下,就有些危险。因为,当年宗喀巴大师对这样的教法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因为宗喀巴大师持中观见,而中观见不许立有。在究竟归趣上,大师说胜义谛亦空。后来就发展为和觉囊巴的教义的冲突。因为觉囊巴就有点把类似于华严宗的顿教的教义——即对真如自性的描述明确地讲出来,并且说是“他空”。由于“他空见”标明了胜义不空,所以被宗喀巴大师批判,但“他空见”到底究竟不究竟呢?我个人还是赞许的。我认为:(和其他教法相较)觉囊巴的教义只是教法的表述方法不同,实质是一回事。什么叫他空见?是指真如自性之外的万法是空,但真如自性不空,他(俗谛)空我(自性)不空,故称“他空见”!“我”不是指执着的我,而是指真如自性,就是说真如自性是有的。——这样的表述是成立的! 为什么批判觉囊巴的“他空见”呢?他们格鲁巴的教法认为“他空见”执着了一个“我不空”,“我不空”就执着了“我”。 ——冲突就是因为他们所遵循的教法的来源不同。因为觉囊巴遵循于瑜伽系列的教义,继续往深挖掘,就是大乘初始教的唯识,唯识伴随着中观,这就是佛陀的教法衍化出来的两条轨迹,两条轨迹互相映衬、相映成趣。本身没有一定的谁对谁错,只是从有的角度契入的是一系,从无的角度契入的是另外一系。 当然近代像印顺导师判示:“有”的这一系、唯识这一系叫虚妄唯识;“无”的这一系,有龙树的中观,这一系叫性空唯名;还有如来藏这一系,叫真常唯心。 其实说来说去,不管是西藏也好,汉地也好,还是印度也好,对佛陀教法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派系的特色,我个人持欣然通通接受、理解的态度。 因为他们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述同一个事物的。当然,我个人还是更赞赏如来藏这一系,也就是禅宗一直说的真如自性的、心的当下现量的法门,(在华严宗就是大乘顿教这一系)。为什么呢?我个人偷懒,因为它比较直接简单。 以上我只是简单判示了一些情况。我最近看了一些印度教瑜伽系的讲述,对他们有新的了解。实际上我们把佛教再往大扩展一下,就会发现,在印度,经过商迦罗大师对印度教的复兴,他们秉持一种绝对不二的理论,其实绝对不二论或许指的就是我们如来藏真如自性的这一系。可是我们佛教总是说印度教是外道,说他们执着了有个“我”,其实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有体系地了解印度教非常多的宗派,只是把人家历史上曾经流传的个别不正见的流派拿来评判,至于后来印度教的发展和佛教没有什么两样的情况他们根本就不谈。所以从教义上来说,佛教内部也好、佛教外部印度教的一些知见也好,通通都要涉及到一个究竟的一教旨归的一种论述。 中观来说,一法不立,站在空的角度不许建立一个究竟的有所指;唯识来说,还是要建立一个心的体系;对大乘顿教如来藏这一系,还是说心的当下现量、空有不二是确实存在的,正如觉囊巴所说的佛的如来藏真如自性是本自具足的。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要有所建立的。 中观是站在胜义谛上讲的,在胜义谛上一定要驳斥一切相,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只要你立一个有所指的事物,它就要驳斥,并且说“应成什么错……”。但是记住,它是站在胜义谛的角度一定要这样讲,为什么?因为胜义谛一法不立,禅宗也讲“起心即错、动念即乖”,怎么能有个立呢?所以它也对,因为它是站在胜义谛上表述。 唯识是站在世俗谛上表述的,我们这个佛性也好、法界也好,对心性进行剖析,必然要立一个心的次第性,比如说前五识、六识、七识、八识,站在世俗谛上分析,必然要有所旨归,就叫“有”了,其实,他不能没有"有"啊!。 所以,大家在很多情况下有冲突,就是没有分清自己所站的位置,如果大家知道自己站在哪个位置而讲了相应的那些教法,就不会有冲突啦。 当然,对世界上佛教内部和外部的各教的判示,我有我的体系。不像他们这种体系是平面的,我的体系是立体的、交叉的。 以后有时间和因缘我会讲我对佛陀一代时教的判示,对佛教内外的各种论证我是有自己的清晰、立体的体系的。对一些真正喜欢研究教义的徒弟,有一天我会把我自己对整个对佛陀一代时教的判示的思想讲出来、传给他们,我会告诉他们:为什么佛教内部会产生那么多宗派、互相之间有某些辩论、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们站在哪个角度……,我都会讲。也正如我讲的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佛心这四个次第,到现在世界上可能还没有人这样表述,佛陀一代时教用四种心来辨析修行的次第。其他教派可能有的讲了几个层次,但还没有用四种心来表述的这种方便,这也是我所特有的。 我这里只是稍微提一下世界上各宗各派论证的焦点在哪里,给你们一个简单明确的指导,你们以后学习各宗各派的教义的时候,就会了解他们为什么说的不一样,不会迷茫、望而却步、退失信心。你们不管是实修还是研究教义,对各宗各派的要义都要有所了解,不能闭门造车。 古人云:得其人而授之。我也不知道将来哪些徒弟会有这样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我会详细讲给他们听的。 (待续)
——摘自师父2011年在网络圆通禅堂中开示 201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