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圆通禅堂门户 › 师父指导 › 查看内容

2025-4-24给一位徒弟的回复

2025-4-29 07:20| 发布者: 智空师父| 查看数: 14| 评论数: 0

摘要: 2025-4-24给一位徒弟的回复 智空禅师: 以下是我对一个徒弟汇报的回复,她的汇报很长,十几页,我的回复也长一些。发在这里,大家可以各自从多角度借鉴,增益见地。 智空禅师: 第一,关于汇报中的一些问题: ...

2025-4-24给一位徒弟的回复


智空禅师:

以下是我对一个徒弟汇报的回复,她的汇报很长,十几页,我的回复也长一些。发在这里,大家可以各自从多角度借鉴,增益见地。


智空禅师:

第一,关于汇报中的一些问题:

1. 因果心,必须先确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的原理是因果。但是,究竟来说,因果也是生灭和幻化的,修行,就是要找使这种六道生灭得以存在的不生灭之根源是什么。

2.出离心,是建立在对轮回的厌离上,愿意将生命的方向调整到脱离轮回的苦之解脱上,放下对烦恼的执着和清除烦恼的根源。

3.菩提心,是希望所有人与自己都得到解脱,并愿意为此而努力,但是,菩提心一定要建立在空性正见的指导上,尤其要明白众生是自己执着的一个幻相,否则,如果我们执着众生的真实存在,那是无法完成度众生的目的的。

4. 空性见地的确立,是一种完美“佛心”见地的认可,认为当下一切都是完美的,如佛的视角一样的完美,这个佛性,不生不灭,佛与众生同体异名。

5. 在参加寺院禅修时受到棒喝,是你还不知道禅宗的见地而导致的。一般来说在禅堂不许入定,这是一个常识。至于你在那个时候是不是明心见性?肯定说,不是。你还是在意识心之下的自问自答。

另外,你认为你所有的修行都是无意义的辨析与折腾,这个观念在圣义谛的角度下是成立的,但是,在世俗谛依然需要这个次第和过程。

6.那个当下而歇的醒觉状态,莫非是歇即菩提中的‘菩提’?”

开悟的人,是菩提;不开悟的人,是意识心。

7.突然明白,禅门两次棒打之下18天苦修搞出来的‘能观之定,能观之照’,原来是念头里的识之泡泡,自然感叹:原来生死是个妄念,解脱是个妄念,修行自然是以此派生出来的大执念。”

这个见地是对的,但是,这个见地如果是自证来的见地,那就是证悟,如果是思维推理出来的见地,那还不是证悟,但是,可以作为修行的圆满见地来指导自己的观修。

8.如果说这禅坐领会叫开悟,那知行不合一,似乎不具价值。这辛苦了半生的修行执念难道就是为体验这个答案吗?当下,心感某种不平,同时,欲求没得到真正满足。”

首先,领悟不是开悟,这一点必须明确,我把修行的经验分为明心、明体、证悟这三种。有领悟,而且是非常确信和坚定的领悟到空性的内涵,那只是“明心”,是开始,天台教观说这是“名字即佛”,不是破无明的证悟。

其次,即使是真实证悟空性后的修行人,在日常行持上还是会有烦恼存在的,破无明是去除理惑,而障碍涅槃的见思惑与障碍菩提的尘沙惑都属于修惑,此时正好借助开悟所具有的中道智慧来照破和解除这些烦恼,所以,不必由于自己只是“领会”而觉得无意义,或者由于自己有“领会”后依然不能“知行合一”而烦恼。

9.无论是北传还是南传,似乎在市面上能流传的禅修法门,我认为全是错的。因为师父们教导的所有的修法皆是在意识门头做道场,这些都不算究竟的佛法,只是方便说。”

在圣义谛的角度这样说是对的,但世俗谛还是可以有各种禅修法门的。通过修行才能证悟到众生本来成佛不需多事的证悟见地。圣义谛可以作为世俗谛修行的见地指导,不可以把圣义谛和世俗谛分隔开看待,因为圣义谛和世俗谛,究竟来说是一体,是不二。

如果佛教的所有禅修教化都是错的,那还要不要传播佛法?当然还是要依靠佛法来教化众生来证悟。所以,佛法是有次第的,不同次第说不同的法,教化不同的人,还是需要以教法来方便教化众生。

在世俗谛,当然还是要依靠世俗谛的理念来修行,通过修行,证悟到一切本来不需要修行就已经是圆满的空性。那么,你以上所说的理念只适合一小部分人来领会,大部分人还是需要不同次第的佛法来学习。

10. 即使行者证到了什么是空性,那也不过是识蕴为源头而引发五蕴自生自灭的缘生而已。”

不是的,证悟空性的见地是超越识蕴的。

识蕴还是世俗谛,是系缚,不是解脱。如果开悟还是识蕴,那成佛还有什么意义?

要不然为什么我们还要解脱五蕴呢(识蕴是五蕴之一啊)。

你现在之所以有以上的想法,是不知道或没有体验到有一种脱离一切系缚的智慧状态的存在。佛把这种状态称作无住涅槃。

11.那么什么才是无为呢?理推一下:此时此地此刻即是,正念当下即是,归零当下即是。既然自我意识上推导出生死与涅槃平等无二,换句话说,修了也是白修,其实不需要再追究什么是佛法。”

你在意识心作用下思维,认为“不需要追究什么是佛法”,这是你自己由于还没有体验过证悟的解脱滋味而来的猜测。当然,这种推导,是对的,这种究竟的见地也是成立的,此时,正好安住此见地,直到把这种见地变成现量的智慧展示,就是证悟。

但是,你不能由此就真的不修行,变成流浪生死,这样的话,实际还是不知道“无修”的真正涵义,是把不需要修行和需要修行变成了对立。

真正的“无修”是无时不在修,但没有“修”想。

12.可是,为什么我还是有一个“我”在安立呢? 我依然放不下那个修法的拐杖?”。

我”是自己幻执的一个概念,证悟后就会明白其实没有一个具象流转执着的我。“修法”也是一个幻修,以幻止幻。

13.怎么才能打心底里破除这个我执?如何正观五蕴如实知?这是我未来的修学目标,机缘到了,恳请师父把脉直批!”

开悟就会知道无我,以上已经讲过。

一般来说,“五阴”的解脱观修,除了大乘破无明时一刹那间的暂时破除。其他时候是无法做到齐观而齐解脱的。所以,五阴解脱必须先次第从“色阴”观修解脱开始,再进一步解脱受阴,想阴,行阴,最后识阴,这样次第而观。如《楞严经》说得好:“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生因识(蕴)有,灭从色(蕴)除。”

14.我的最大愿望是:最好能练到心能主宰,想死就死,不给家人添麻烦。我猜测,只要练到禅宗里说的一念不生,大概就能具备这个能力,如果不能,就谈不上临终方向的抉择。”

自己主宰自己的临终方向,还是需要领会佛法的道理才行,与这个问题最关涉的事是临终人的愿力,而不是一念不生的修行水平。

即使是释迦牟尼佛,也不会无意义的想死就死,因为,生是个缘起,所以,死亡时也要了却此生各种因果才可以,否则,因缘没有成熟就急于离开肉身,就是破坏因果,算自杀。

那么,通过修行可不可以达到自由(想走就走)的解脱身体的束缚?这是可以的,这需要通过长久的禅修,锻炼到身心可以自由分离,那就可以了(基本有低级和高级两种成功的方式)。一般来说,即使是修行人,真正有这个功夫的也不多。

但是,问题是,即使达到了“能走就走”的水平,也不是真正的解脱,大部分可能依然在六道中轮回。比如,一些外道或一些正常人特殊业缘下也可以有这个能力(低级的方式),道家把这个能力称作“出阴神”,即使在道家来说,也认为“出阴神”不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需要解脱惑业苦三种烦恼才行,而不是“神识”离开肉身的问题,这一点,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明显差别。

15. “对临终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暂无念想,目前感到生命价值不高,不能准确的定位,心缺动力,故心如浮萍。希望这种略为颓废的状态,在师父的指导下尽快调整过来,发菩提大愿,确定临终方向。”

确定临终往生的方向,是件重要的事情,我一般都鼓励徒弟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观音净土,这主要看自己的发愿到底要往生到哪一个净土。我会和一部分徒弟往生普陀洛迦观音净土。

假如能跟着我出家,并且在往生前没有破根本戒,又发愿生生世世跟着我修行,而且发愿往生普陀洛迦观音净土。那么,我保证这个出家徒弟一定可以往生观音净土。

但是,对于在家徒弟,我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往生。你还是自己要早些决定这个问题,毕竟,生死无常。

另外,在末法时期,最好的最容易的修行方法是往生法。

如果想以自我观修去除烦恼的解脱法来成就,现在这种劫运下是比较难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你看看现在这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从小到大影响修行人的色身健康的因素很多。比如,小时候打疫苗,会把修行的根基伤的很厉害,再看这几年疫情打几次疫苗以后,人们普遍发现自己身体的抵抗力不行了,就是这个原因。

想修行成就的人,即使是那些善根深厚的再来人,为此也要费大劲才可以恢复自己修行所需的身体基础,何况是一般人呢?
所以,发愿往生,实在是一个巧妙的办法。因为,能不能往生,很多情况下,可以凭借强烈的愿力或信心来实现,而不需要依靠解脱烦恼的手段来实现。


第二,问题所在。

首先,从见地的角度看:

看了你画的修行图,发现你似乎想把你看到的大小乘甚至道教的不同概念组合成一个自己的修行体系,我觉得这是无意义的。

因为,你还没有准确的理解各种佛教名相的涵义,尤其是,你似乎还不知道大乘之所以建立的理由。这样的话,你建立一个体系一定是徒劳无功的。

毕竟,你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一件汇归大小乘教法的事?况且,这些事,很多前人已经做过了,做的都有道理,而且,大部分做这件事的修行人还是有不同程度的修行甚至证悟,他们对此的判释,基本没有问题,所以,你不妨直接拿来就可以。这个事情希望你三思!

其次,从修证角度看:

你是在家人,能在生活中一直思维佛法义理,这个要鼓励,尤其是,参与寺院的长期禅修活动,更要赞叹。但是,你的身体转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见地问题没有搞妥,还有家庭中带来的一些障碍,这些都是问题。所以,你实修的进步不可能很大。以后最好有一个长久的闭关修行,才会更有效。

虽然我认为你是聪慧的,但是,开悟是个大事,确实需要各种因缘成熟才可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圆通禅堂 ( 赣(2022)0000011)|联系我们

GMT+8, 2025-4-30 14:27, Processed in 0.022750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