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圆通禅堂门户师父指导 › 文字开示 › 查看内容

2011-8-7 西藏佛教的缘起和格鲁巴的修行次第

2011-11-11 07:14| 发布者: 智空师父| 查看数: 1973| 评论数: 4

摘要: 那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内容。下士道是指我们讲的因果心,他讲的下士道,注重因果,以求人天福报为目的,以五戒十善为修学中心内容 ...

2011-8-7      西藏佛教的缘起和格鲁巴的修行次第 

今天继续讲佛教各宗各派的修行次第。上次简单开示了近代太虚大师依《菩提道次第广论》而说出了三种共道与不共道的修行次第。但他是依循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次第安立的,展开了一些有关的论证。

由于上次讲到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今天就直接讲它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其实在以前的开示中,我已经讲过一些有关阿底峡尊者和宗喀巴大师的一些教法,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整个藏传佛教的一些通俗的概念、传承和各教派的兴衰。这样一方面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引出做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好让大家通俗地了解一下西藏佛教的渊源。

西藏佛教的来源有三部分,也就是说滋养它健康成长的其他文化有三部分。一是汉传的佛教文化以及儒家、道家甚至医学的教典。另一部分比汉传佛教更早的基础教法,也就是早期藏传佛教建立的直接的来源——古老的西藏文化苯波教。其三,不可否认,藏传佛教文化的建立,更主要的是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

首先,我介绍一下最原始的西藏苯教文化的起源。据说西藏人种的来源是在印度教文化里的神猴哈奴曼,这个猴子甚至成了中国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神猴哈奴曼据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忠实弟子甚或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西藏这个地方修行,他与一个罗刹女繁衍,进而在西藏建立了人类的历史。后来分成五个种族,在西藏慢慢繁衍后代。他们经过了好多战事以后,建立了赞普王朝,一直到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到西藏做国王,那个时候的西藏没有佛教,只有苯波教。苯教是什么?这是我要讲的,它是以原始的古老的神鬼祭祀、却灾为主,俗称黑教他的教主叫东巴辛绕,他所倡导的也是一个究竟的本质问题,即后来佛教讲的自性,他也是在探讨这个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佛教深广、圆满,但趋向性应该是这个,所以叫雍仲苯教,就是字,雍仲就是金刚不变、万法本源的意思。修行的目的是好的。所以最古老的苯教是一个具有菩萨特质的大师在西藏传承下来的、可以利益现实人群的宗教,这个苯教是西藏的原始主流宗教。

到松赞干布的时候,他统一西藏,并且把疆域扩展得很大。松赞干布是一位伟大的国王,非常了不起。大家都知道,它是观音菩萨的真实身。这个时候有两系的文化对西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对应于汉地的朝代是唐朝,他娶了两位明妃,一位是唐朝的文成公主,另一位是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这个时候,佛教在印度、尼泊尔和中国都非常兴盛了,佛教的传承也非常广大。汉传佛教由文成公主带入了西藏,同时文成公主带入了好多汉传的儒家的、道家的和医学、种植、水利、农工等等的文化,虽然记录下来的典籍不多,但文化特质已慢慢影响、渗透到西藏文化之中,赤公主也带了尼泊尔的佛教文化过去,他们还带去佛像、佛经、法物等这俩位公主带来了释迦牟尼佛的八岁.十二岁等身像等等,还在西藏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到这个时候,佛教才在西藏真正建立起来。由于佛教的传入和西藏的苯教文化发生了一些冲突,后来的一些国王就在公园八世纪礼请到莲花生大士到西藏,也就是唐朝的中晚期了。请来莲花生大士以后,对西藏佛教的确立和推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纵然如此,佛法的进一步的推广没有一直延续兴盛下去。莲师传承的佛教,后来人们称宁玛巴,就是古旧的意思,叫旧派,区别于后来的噶举巴、噶当巴、萨迦巴和格鲁巴等。

为什么莲花生大士把佛教传到西藏后没有延续兴盛下来呢?是因为出现了一位反对佛教的国王朗达玛,对佛教进行了毁坏。你们可能会说为什么佛教会有这个劫难?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迷。如果有兴趣你们可以看一下,在公元八00到公元一千年之间,西藏的佛教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唐末,五代十国的时候出现了“三武一宗”的灭佛活动,甚至在印度、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佛教的弘扬和传播受到摧残的低潮。也许是地球上人类的共业所感?当然这种过程也不可能持续太久,到公元一000年以后,佛教又重新复兴,相对于宁玛巴时期的前弘期,就把此时的佛教叫后弘期。

后弘期。开始有噶当巴的祖师,就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为什么来西藏呢?因为西藏被朗达玛灭佛以后,佛教处于衰微的过程。有一个伟大的国王------阿里古格王:意希沃,他自己被伊斯兰教徒囚禁起来了,人家让用人一样大的金子来赎回,他对要赎他的大臣说:不用了,你们拿这个金子去印度求真实的佛法传播到我们西藏来。------这个国王真是太伟大了!真是值得赞叹,他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就自己民众的福祉,非常优秀。他让大臣们用赎自己的金子去印度请一位伟大的班智达,最后他们如愿请到了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据说五百世都是一位出类拔萃的高僧,由于他批评过一位已经成就的登地菩萨,犯了大的过错,度母就说你要想消这个业,就得去西藏弘法,于是阿底峡尊者就来到了西藏。他来了西藏以后就重新整顿了佛教的混乱状态,佛法的圆满真实义谛就由此传播过来了,尤其他写了《菩提道灯论》,目的是建立一个佛法修行的真实次第,因而使西藏后弘期的一些教法越来越次第化越来越有章可循,他从戒律、教法、密宗的灌顶等方面,对西藏的佛教有一个重新的整顿和整理。后弘期是以阿底峡尊者开始的噶当巴教派开始,噶当巴之后就有了萨迦巴以及噶举巴。

除了噶当巴,后弘期出现了一些非常伟大的译师,这些译师以传承至萨拉哈尊者的教法建立的在西藏古老的皇家内部传承的萨迦这一系,他们以大圆胜慧为中心、以实修的一些觉受为指导,建立了这一派系,这一派系很宏大而真实。后弘期萨迦的祖师都是父子传承,他爸爸一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儿子也是文殊菩萨的化生,这样代代相传。

噶举巴的祖师是玛尔巴大译师,噶举最原始的祖师是印度的帝诺巴,帝诺巴传给那诺巴,那诺巴又传给玛尔巴,玛尔巴把传承带回西藏。他以后的传承就是四大八小的噶举巴,现在以大宝法王为主的噶玛噶举,还有区别于大宝法王的香巴噶举,当然他们是同源的。

纵然后弘期有了对佛法的重新整理和推广,但密宗发展了一阵子以后,差不多到公元14世纪又出现了一些严重混乱,这时,宗喀巴大师出现了。宗喀巴大师看到佛教界许多人不注重实修,不重视戒律,不重视闻思,一些人不了解佛法的一些次第,不注重基础,好高骛远的情况出现。--------就象我一直说的,很多人连出离心都没有,就说自己是大乘菩萨,没有这样乱来的。

宗喀巴大师就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为架构,进行内容的扩展、增补和论证,写下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成了一部非常成熟的修行次第的完美论著。由于三士道的观点是阿底峡尊者提出来的,而阿底峡尊者的学养是当时的印度,(即现在孟加拉国一带的超岩寺,)众多班智达们在印度已经传承这样的教法、次第。所以《菩提道灯论》的思想来源应该是超岩寺。有人说超岩寺那里他们已经知道这件事吗?也不一定!因为阿底峡尊者菩提心思想的建立和学习是在婆罗洲附近的金洲岛(也就是现在的即苏门答腊岛),于金洲大师处求得了菩提心教法。当然在学习菩提心教法过程中是否也接收到《菩提道灯论》中讲的佛法的次第呢?有没有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有的。当然到了西藏以后,他个人更重视菩提心的开发。后来宗喀巴大师依此增补、扩展,写成伟大的教典《菩提道次第广论》。

以上就是后弘期西藏佛法传承的过程。那么,宗喀巴大师在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同时,也建立了西藏历史上最新的派系,区别于前弘期的宁玛巴,也区别于后弘期的萨迦巴和噶举巴,他强调闻思修,强调修行次第的修学,命名为格鲁巴

大家知道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从我以上对西藏佛教发展传承历史的解述中,你们应该了解到,整个藏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也是起伏不定的兴衰过程,而且总是有大师们不停地为佛教的弘传而努力。虽然西藏佛教文化有汉传佛教和汉传文化的支持,但后期更多的佛教是来源于印度。

因为早期印度的密宗,就是传到中国的唐密,那时印度的密宗还没有发展到无上瑜伽部时期,也就是没有发展到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等的秘续的弘传。前弘期传入中国的就是《金刚顶经》和《大日经》这些下三部瑜伽的秘法内容。所以在公元八世纪从汉地传到西藏的最多就是显教,以及禅宗和下三部瑜伽的内容,没有无上瑜伽部的内容。

当时印度佛法经过两三百年的演变,到了西藏后弘期开示传播的时候,印度的密宗已经发展到无上瑜伽部的内容了,但这个无上瑜伽部的内容要传到中国的时候,被中国的当权者拒绝了,他们只接受前弘期的唐密。因为当时的宋朝战争连绵,没有太大的精力对印度的佛教进行学习,有从西域传过来的,但当权者不认为无上瑜伽部的佛法是正常或正确的佛法,认为是混乱的、非正式的,所以就不接受了。

所以汉传佛教就有了显教和下三部瑜伽,就是唐密这一块有了,无上瑜伽部部分有了也没有传承下来。所以印度发展到后来的无上瑜伽部这一块极大的秘续传到了西藏,一些西藏的人努力地从印度把它取回来。

这个时候印度教也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圣者,叫商羯罗大师,他开始弘扬绝对不二理论的时候,佛教在印度慢慢地被印度教湮灭了,印度教的理论说把佛教赶出了印度。因此,佛教的无上瑜伽部的内容在印度就没了,在西藏却有了。可能有人说:那只有西藏有无上瑜伽部的内容而印度没有了?不是的!印度还有,但是不是以佛教的形式出现了,而是以印度教的方式出现。

我讲了这么多,就把西藏、印度和中国汉地的佛教做了一些概述。那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内容。下士道是指我们讲的因果心,他讲的下士道,注重因果,以求人天福报为目的,以五戒十善为修学中心内容的这样一个修行次第。中士道,是以维持戒律的清净、剔除自身烦恼、最后以个人涅槃为目的,以出离心为修行特色的修行方式,对应于我们讲的出离心的修行次第。上士道,就指菩提心的修学,目的是成就佛果、自利利他,广度众生的菩提心的拓展。

你们要知道,虽然宗喀巴大师提出了三士道的次第,但并没说这个就是究竟圆满的了,他同时说这个是显教的基础理论,他没有谈密宗。对密宗,他还写了另外一部论,叫《密宗道次第论》,就是对密宗修行这一块,也做了指导,但不广传。虽然网络上也有,但是大家看了以后觉得很古怪,我对密宗不想讲太多,因为大家争论的很厉害。

我要讲的是,一个人如果做好了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这还没完,因为你要走上一条实践之路,具备了这三种心的前提条件,你才能容易真实地建立一个空性的正见,并且把空性正见作为一个实践的目标,就是开悟。这一块,在宗喀巴大师这里,是由《密宗道次第论》来揭示的。所以,他虽然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了三士道,似乎找不到我们讲的佛心的内容。其实宗喀巴大师在另外的地方讲了,就是给他的侄子的信中提到的实践性的思想体系,叫三主要道。其实三主要道就是三士道的延伸、扩展。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其中的无二慧如果和我们讲的佛心相一致的话,那是否和我们讲的四种心的次第就相应了?

由是故,宗喀巴大师讲的三士道和三主要道合起来,正是我们讲的四种心的修行次第,只是分了两部分讲的。

有关三主要道,后来宗喀巴大师又造了一个论,把三主要道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释,三主要道没有讲因果心这一部分、只是谈了出离心、菩提心和不二慧,不二慧听起来象印度教商羯罗大师讲的绝对不二论

我们佛教一直批驳印度教,说他们有梵,有一个强大的我执,其实这只是在婆罗门教可能有这样的倾向,后来变为印度教的辩论思想,经商羯罗大师倡导以后,已经变质了。也就是说,或许商羯罗大师是自己修证以后说出来的,也或许他是吸收了当时佛教在印度传承过程中的如来藏思想,我更多倾向于他是自修自证以后才说出来的。实际上他们也倡扬了佛教的实际上的如来藏思想。商羯罗大师说的后期的绝对不二,实际上弘扬的就是我们佛教后期的如来藏思想的体系,也就是禅宗说的心的体系,实际上就是指心的问题。也正如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里称为不二慧,在不同的教派里有不同的叫法:在萨迦巴说它是大圆胜慧,在宁玛巴说它是大圆满,在噶当巴说它是大手印,对禅来说它是。宗喀巴大师说它是不二慧,我们在这里说是佛心,简单直接明朗。在印度教,商羯罗大师说它是绝对不二,都究竟直指佛性这一不变的本质。

通过以上我更广泛的论述,一方面你们大家了解了西藏密宗的传承和教派,另一方面也知道了我所倡导的四种心的次第与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写的三士道和三主要道已经扎实严密地配合上了。

结论就是,毫不怀疑地说,西藏格鲁巴已经很完整、全面的提出了修证的次第,这个次第就是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佛心,纵然所用的名词和说法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指心的层层转换和心量的拓展、证悟过程。你的心要转化为一个佛的境量和状态,你就是佛,因为你的心本来具有佛无所不能的德能,只是你自己没有开发、展现。一心涵容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道和四圣。

也就是说,你本来具有佛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比如你的心有十个开关,只是你不停地按那个地狱的开关就不停地堕落在地狱道。如果你不停地按那个佛的开关,你就是佛的状态。其实六道以及四圣都是由你自己选择的。

有人可能不了解十法界。我解释一下。六道和四圣合称十法界。一个是入世法,一个是出世法;一个是三界,一个是三界之外。三界之内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四圣指:声闻(通称四果圣人)、缘觉(指的辟支佛),还有菩萨和佛。

你们要明白自己的心本来具足佛的智慧功德。用《妙法莲华经》中的话说就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这个十如啊!都可涵容这些内容。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佛法修正次第是我们的心逐渐的从粗劣、执着、外相向好的方向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对心的逐渐了解、转变、汇归的一个过程。

听我的法,需要一些佛法的基础。今天我讲的体系比较庞大,涉猎较广,如果没有兴趣,你也不必了解那么多,只要了解我给你们的结论就可以。结论是: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佛心的这四个次第既是修学佛法的次第,也是一个成就的历程,也是你心的必然的层层递进的转变过程。在格鲁巴的教法里是有着明确相应的次第的。------我的目的是要揭示这个内容,同时也介绍了西藏密宗的一些内容。

总之,格鲁巴它是明确地提出了四种心的修学次第的。三士道虽然肇始于噶当巴,其实成熟于格鲁巴,并且影响到汉传佛教共道与不共道的法义。它确实是佛陀的一代教法所有的。

因果心是粗浅的、出离心是次第增上的,菩提心是比较完美的,佛心是究竟圆满的。我是在心的角度讲,一直没有离开心,这就是禅宗的特色。刚才讲了,一心涵容十法界,无形无相,说大,遍虚空尽法界,说小,了无一法可得。

你们慢慢体会吧!!!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路过

雷人

握手
4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最新评论

引用 慧莲 2011-11-12 11:01
正慧: 慧莲师兄好: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去掉两符号
阿弥陀佛!已经更正!感恩师父辛勤施法!感恩师兄辛苦整理!随喜赞叹!
引用 妙行慧静 2011-11-11 17:17
因果心是粗浅的、出离心是次第增上的,菩提心是比较完美的,佛心是究竟圆满的。我是在心的角度讲,一直没有离开心,这就是禅宗的特色。刚才讲了,一心涵容十法界,无形无相,说大,遍虚空尽法界,说小,了无一法可得。
引用 正慧 2011-11-11 14:59
慧莲师兄好: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去掉两符号
引用 正慧 2011-11-11 14:57
感恩师父。

圆通禅堂 ( 赣(2022)0000011)|联系我们

GMT+8, 2024-5-4 16:30, Processed in 0.033331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