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圆通禅堂门户佛教教育 › 佛教入门 › 查看内容

佛教如何看待物质生活?

2010-7-27 07:46| 发布者: 慧果| 查看数: 1620| 评论数: 0|来自: 弥陀寺网站

摘要: 有许多人对佛教有着一种偏见,认为佛教只是对思想、道德、情操的锤炼,认为佛教的反对物质生活的,是抛开物质而只追求精神领域的完美,这样,使一部分人面对佛教而止步了。如吃素,一般人不理解,认为吃素是克制自己 ...
有许多人对佛教有着一种偏见,认为佛教只是对思想、道德、情操的锤炼,认为佛教的反对物质生活的,是抛开物质而只追求精神领域的完美,这样,使一部分人面对佛教而止步了。如吃素,一般人不理解,认为吃素是克制自己,是苦行的一种,有人怕吃素就不敢信佛了,其实,吃素是在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而且实践证明吃素对身体有益而无害,佛教中没有要求信徒必须完全吃素,不吃素一样可以成为好的信徒。所以,佛教的修学要抛开世俗的成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用佛陀的智慧去思考世间,不是用世间智慧去思考佛法。我有一个朋友,信佛不长时间,有一天突然告诉我,不信了。为什么?他无奈的说:家里刚刚装修完,爱人怕上香熏黄房子。我说:不上香一样可以信佛啊。他很诧异:不上香还算信佛!?有这样的想法,一是初学;二是片面理解了佛教。佛教是解脱法门,不是枷锁,更不能由于信佛带来烦恼,有些具体问题,就要采取方便法门、要恒顺众生,要随缘就好。

再回到佛教如何看待物质生活?修学佛法而忽视了人的社会价值与经济生活是错误的,佛教是最关心人们的幸福,佛教认为,离开物质生活,思想、道德、情操的提升就无从谈起,佛法被上至帝王,下至乞丐尊崇流传,就是能给人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个利益就包括物质方面的,如果佛教只停留在纯学术上的研究,就不利于百姓的接受,百姓在信佛后没有感到切实的益处,佛法也就失传许久了。佛教是不把物质生活做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把物质生活只做为完成道业的基础,即借假修真,以色身养慧命而已,物质生活是完成菩提之路的必备条件。如果离开物质生活,那么,人类就失去了修学的保障。佛教思想与人的思想的区别在于,人是把物质追求当成最主要的目标,把精神追求当成“辅助”的东西,而佛教是将物质当成修学的“辅助”,以物质生活促进精神生活,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富人,往往是勤俭持家、欢喜布施,不刻意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有高尚的思想意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反之,一个精神匮乏的富人,往往是吝啬坚贪、空虚寂寞,不断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等世间一切不能再引起兴趣时,就产生了“穷的只剩钱了”的现象,生活富裕而痛苦不堪,因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去约束自己,精神的贫瘠促使他归入没落。对物质世界佛教告诫人们要放下,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也要放下,放下不是放弃,放下的是对物质的贪著,放下是的人类固有的狭隘思想,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追求物质的丰富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如果追求精神的丰富,就很容易被人当成傻子。其实正好相反,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即使处于贫困中,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修学佛法可以随遇而安,不去执着什么,不去贪著什么,在平和的心态下,人的机会是很多的,由于修学佛法而改变坎坷命运的例子很多,改变不是什么神通,举一个例子:某公司招聘,大多数成绩好的没被录取,而一个成绩平常的被录取了。人们不解,老总解释说:面试时,我在门口地上放了几张纸,可没有人拾起来。只有他拾起来拍打干净,放到桌子上。他懂得珍惜,懂得爱护环境,一个人的学问可以通过再学习而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却是长时间修养得来的,而且从一个小事就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境界,这个境界是学问无法代替的。

佛教不是反对物质的丰富,而是反对把物质丰富做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过分的追求物质的丰富,忽视了道德情操的丰富,不论行走何种道路,都将是死路!

末学和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圆通禅堂 ( 赣(2022)0000011)|联系我们

GMT+8, 2024-4-29 20:47, Processed in 0.036666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